首页 > 诗文 > 佚名的诗 > 桓灵时童谣

桓灵时童谣

[两汉]:佚名

举秀才,不知书。

举孝廉,父别居。

寒素清白浊如泥,

高第良将怯如鸡。

桓灵时童谣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被推举作秀才的人竟然不识字。

被荐举作孝廉的人竟然不赡养父母。

被选拔为寒素、清白的人竟然像污泥一样肮脏,

被称为是干吏良将的竟然象鸡一样胆小。

注释

秀才:汉代为举士的科目,要文才出众的人才能当选。

察:选拔。

孝廉:本来是汉代选举宫吏的两种科目。“孝”指孝子,“廉”指廉洁之士,后来合称“孝廉”。

寒素:汉晋时举拔士人的科目名。一说指出身清贫。

清白:也是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。一说指为官清廉。

高第:汉代选拔士人的科目名。一说指出身豪门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叶桂刚 王贵元.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: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1993:34-35

2、刘岳松,邹芳村,王海涛.中学古诗文对照注译:广西民族出版社,1989:115-116

桓灵时童谣创作背景

  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命令郡国举孝、廉各一人,从此这一制度正式确定。这本来是选拔人材的办法,但在东汉后期腐朽的政治环境中,外戚、宦官交替专权,清白正直之士受到排挤陷害,出现公然“卖官”的事。这首童谣,便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揭露与讽刺。

参考资料:

1、叶桂刚 王贵元.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: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,1993:34-35

桓灵时童谣鉴赏

  “举秀才,不知书。”凡举作秀才科的人,本应文才深秀、学富五车,但实际上却连字都不识,于是便产生了名与实强烈的对比,夸张又并不让人觉得虚诞。

  “察孝廉,父别居。”孝、廉本来两科,后来合而为一,应是事亲孝顺、处事廉洁之人当选。这里复词偏义,重在讲“孝”。孝之最为基本的,就是奉养双亲。但这位被荐之人,竟是与父亲分居而住,就中国古代家庭观念来看,无疑是不孝之举了。

  “寒素清白浊如泥”,寒素与清白,可能是性质相近的两个科目。汉代察举科目,只随皇帝高兴与需要而定,所以并不固定。《晋书·李重传》中讲到举寒素要符合“门寒身索,无世祚之资”的条件,选举制度汉晋相延,变化不应很大。范哗在《后汉书·扬雄传论》中说:“中兴以后,复增淳朴、……清白、敦厚之属。”可见二者都是选举科目。一般科目之名称与它所要求的品质应是相当的。故清白、寒素科出来的,应是出身清贫、为官清正之人,而实际上,劳动人民的评价则是“浊如泥”,可见他们是当不起那四个字的。

  “高第良将怯如鸡。”汉代不仅文官由重臣推荐,武将也如此。《汉书·昭帝纪》:“始元五年,诏举郡国文学、高第各一人。”《后汉书·安帝纪》:“永初五年七月,诏三公、特进、九卿、校尉,举列将子孙明晓战阵任将帅者。”大概武将之举,均要求“列将子孙”,正因此,此科目才取名“高第”吧。高第与文学对举,在此又与良将并举,可知与上面“寒素清白”一样,是两个相近科目。被荐之人,应“刚毅武猛,有谋谟(《顺帝纪》)”,然而实际上却胆小如鸡,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。

  这首民谣,用一两个典型的细节,通过形象的比喻与夸张,将一个个名不符实的推举现象并列起来,将封建时代选拔人材的虚伪、腐朽与可笑揭示得淋漓尽致,表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战斗与讽刺艺术。

佚名简介

唐代·佚名的简介

...〔 ► 佚名的诗(421篇)

猜你喜欢

梦锡遗蔗

宋代孔平仲

忆昔游五岭,甘蔗弥野阔。一来琅琊城,此味久所阙。

商人自东南,驾海连天筏。所致虽不多,爱养尚如活。

谩书 其二

宋代周邦彦

旧识回文谱,新谐远调讴。望归朝对镜,合饮夜藏钩。

融蜡粘花蒂,烧檀暖麝油。双眉谁与画,张敞自风流。

白虎亭新成二首 其一

明代郑廷鹄

窈窕见深谷,山门郁穹窿。高台何崔嵬,翠壁增长松。

攀萝一登眺,新享报成功。嗟余始行役,夙心寄雕龙。

观史而倦辄成短句意或有在不复次第览者幸贷其拙云 其六

倪岳

五代悠悠转盻间,安荣不动却如山。但知长乐全身地,大节孤忠总是闲。

方洲八景八首 其二 杏圃朝霞

明代张宁

春深花正开,天晴海初曙。霞光云际来,艳色溢蓬宇。

明明碎锦坊,淡淡秋容圃。聊因旦晚欢,妍丽安足数。

送李司训之乾州

明代傅圭

案牍劳终日,何如此职清。坐谈惟往圣,环立有书生。

棘院频抽句,贤关久擅名。尽心期报国,端不负生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