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求的成语

有关求的成语

因篇幅关系,求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反求诸己诸;之于的合音;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射者正己而后发,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”
诛求无度敛取、需索财贿没有限度。《旧唐书·于頔传》:“擅兴全师,僭为正乐,侵辱中使,擅止制囚,杀戮不辜,诛求无度,臣故定谥为厉。”
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(孜孜:勤勉的样子)。孙犁《芸斋琐谈》:“因为他那种孜孜以求、有根有据、博大精深的治学方法,也为人所熟知了。”
供不应求供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。供:供应。《茅盾选集 长春南关行》:“现在接受了南方六个单位的订货单,每天生产一至二吨,供不应求。”
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;就一定答应。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;好说话。唐 李煙《妒神颂》:“所求必应,高山仰止。”
刻舟求剑舟:船;求:寻找;寻求。在船上刻记号;寻找失落水中的剑。比喻办事方法不对头;死守教条;拘泥固执;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。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察今》:“楚人有涉江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契其舟曰:‘是吾剑之所从坠。’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乎?”
吹毛求疵求:寻找;疵:缺点;小毛病。吹开皮上的毛;寻找里面的疤痕。比喻故意挑剔毛病;寻找差错。韩非《韩非子 大体》:“不吹毛而求小疵,不洗垢而察难知。”
实事求是实事:客观事物;求:研究。是:事物内部的规律性。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。东汉 班固《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》:“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,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。”
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想死死不了,想活活不了。形容处境十分艰难。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37回:“此时慕政弄得没法,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。”
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。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,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
隐居求志隐居不仕,以实现自己的志愿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季氏》:“隐居以求其志,行义以达其道。”
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。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述而》:“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
新益求新已经新了,还要求更新。清·王韬《练水师》:“西国船制,日有变更,精益求精,新益求新。”
杀妻求将春秋时,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。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齐人攻鲁,鲁欲将吴起。吴起取齐女为妻,而鲁疑之。吴起于是欲就名,遂杀其妻,以明不与齐也,鲁卒以为将。将而攻齐,大破之。”
媚外求荣媚:谄媚。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。清·吴趼人《痛史》第19回:“这是媚外求荣的结局,表过不提。”
拜鬼求神拜:叩拜,指下跪叩头,打躬作揖。向鬼神叩拜祈祷,求其保佑。唐 王建《三台》诗:“扬州桥边小妇,长于市里商人,三年不得消息,各自拜鬼求神。”
破柱求奸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后以“破柱求奸”为不畏权贵,搜索坏人,以正国法的典故。《后汉书·党锢传·李膺》:“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,贪残无道,至乃杀孕妇,闻膺厉威严,惧罪逃还京师,因匿兄让弟舍,藏于合柱中。膺知其状,率将吏卒破柱取朔,付洛阳狱。受辞毕,即杀之。”
求全责备责:要求。备:完备;齐全。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;必须十全十美;完美无缺才行。宋 刘克庄《后村全集》:“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,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。”
求之不得原指十分想往追求可是得不到。现多用来突出渴求想往的感情。《诗经 周南 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;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
舍本求末舍:舍弃;求:追求。抛弃根本的、主要的,而去追求枝节的、次要的。比喻不抓根本环节,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。《关尹子 一宇》:“殊不知舍源求流,无时得源。舍本求末,无时得本。”
浅希近求希;企望。目光浅近,只求过得去。宋·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65卷:“与安期相随少久,其术可得而传。如浅希近求,则房户幽坚。”
以屈求伸屈:弯曲;伸:伸直伸展。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。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。《周易·系辞下》:“尺蠖之屈,以求信(伸)也。”
委曲求全勉强地去将就别人;以求得保全。也形容为顾全大局而做出忍让的姿态。委曲:曲意迁就。宋 欧阳修《滁州谢上表》:“知臣幸逢主圣而敢危言,悯臣不顾身微而当众怨,始终爱惜,委曲求全。”
梦寐以求寐:睡着。睡觉做梦时都在追求。形容期望或追求的迫切。《诗经 周南 关雎》: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,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”
求知若渴知:知识。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。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。
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。梁启超《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》:“凡物之所在市也,供过于求,则价格下落。”
登木求鱼登:攀;木:树。爬到树上找鱼。比喻方向、方法不对,无法达到目的。宋·苏辙《次韵吴厚秀才见录》:“登木求鱼知我掘,循巢觅兔笑君疏。”
缘木求鱼缘:顺着;木:树。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。比喻方法不对;徒劳无功。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以若所为求若所欲,犹缘木而求鱼也。”
美益求美益:更。美上更加求美。清·陈天华《警世钟》:“一切陆军、海军、政治、工艺,无不美益求美,精益求精。”
挂冠求去挂冠:把官帽挂起来。脱下官帽要求离去。比喻辞官归隐。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逢萌传》:“时王莽杀其子宇,萌谓友人曰:‘三纲绝矣!不去,祸将及人。’即解冠挂东都城门,归,将家属浮海,客于辽东。”
精益求精精:完美;益:更加。已经十分美好了;还要求更加美好。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很高;没有止境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学而》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’”宋 朱熹注:“言治骨角者,既切之而复磋之;治玉石者,既琢之而复磨之,治之已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”
求浆得酒浆:饮料。比喻所得过于所求。唐 张鷟《朝野佥载》:“岁在申酉,求浆得酒。”
敛怨求媚谓因向上献媚,不顾人民怨恨而征收钱物。宋·司马光《资治通鉴·唐代宗大历元年》:“节度使非能男耕女织,必取之于人,敛怨求媚,不可长也。”
见弹求鸮炙鸮:鸟名,猫头鹰。看到弹丸,就想得到鸟的炙肉。比喻过早估计实效。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且女亦大早计,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求鸮炙。”
死求白赖指不停地纠缠。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6回:“俗话说的:‘天下无难事’,只怕死求白赖,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。”
不求甚解甚:很;解:了解;理解。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;只求了解一个大概。现多指学习、办事等不认真;不求深入了解。晋 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不慕利,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
舍身求法舍身:舍弃身体;求法:寻求佛法。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,远道求经。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》:“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。”
见卵求鸡看到鸡蛋,就希求蛋化为鸡,而来司晨报晓。比喻言之过早。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女亦大早计,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求鸮炙。”
求田问舍舍:房子。多方购买田地,到处问询屋介。指只知道置产业,谋求个人私利。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。晋 陈寿《三国志 魏志 陈登传》:“君有国士之名,今天下大乱,帝主失所,望君忧国忘家,有救世之意,而君求田问舍,言无可采。”
贪大求全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。
不得已而求其次次:差一点。没有别的办法,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。曹靖华《叹往昔,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!》:“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。‘鸿沟’上没有‘桥梁’,只好‘绕道东京’了。”
求益反损为了得到好处,反而招来祸害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·诗趣》:“不唯坏此一句,并下句亦减气味,所谓求益反损。”
旁求俊彦旁:广;俊彦:才智过人的人。向各方面征求贤才。《尚书·太甲上》:“旁求俊彦,启迪后人。”
剖蚌求珠将蚌壳剖开,以取里面的珍珠。比喻求取贤良良的人材。《三国志 蜀书 秦宓传》:“甫欲凿石索玉,剖蚌求珠,今乃随、和炳然,有如皎日,复何疑哉!”
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《易·乾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。”
求马唐肆唐:原指无壁之屋,引伸为空的;肆:铺子,这里指卖马的地方。到不是停马处去找马。比喻在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寻求自己所需的东西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彼已尽矣,而女求之以为有,是求马于唐肆也。”
万事不求人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,不依赖别人。老舍《英国人》:“多数的英国人愿当鲁滨孙,万事不求人。”
远求骐骥骐骥:良马。到远方去寻求良马。比喻各处访求人材。《晋书·冯跋载记》:“吾远求骐骥,不知近在东邻,何识子之晚也!”
草间求活草间:草野之中。形容只求眼前能马马虎虎活下去。《晋书 周顗传》:“吾备位大臣,朝廷丧败,宁可复草间求活,外投胡越邪!”
见弹求鸮看到弹丸,就想得到鸟的炙肉。比喻过早估计实效。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且女亦大早计,见卵而求时夜,见弹而求鸮炙。”
惟利是求见“惟利是图”。《通典·食货五》:“工部尚书苏孝慈等以为所在官司因循往昔,皆以公廨钱物出举兴生,惟利是求,烦扰百姓。”
卖国求利见“卖国求荣”。宋·洪迈《容斋续笔·朱温三事》:“苏循及其子楷,自谓有功于梁,当不擢用。全忠薄其为人,以其为唐鸱枭,卖国求利,勒循致仕,斥楷归田里。”
阿谀求容容:容色,好的脸色。曲意奉承,取悦于人。《孔丛子 抗志》:“不度理之所在,而阿谀求容,谄莫甚焉。”
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、聚合。唐·萧颖士《江有归舟》:“同声相求,尔后我先,安得而不问哉?”
嘤鸣求友嘤:鸟鸣声。鸟儿在嘤嘤地鸣叫,寻求同伴的回声。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。茅盾《<新绿丛辑>旨趣》:“本为人人所同,而脱稿后求能与世相见,嘤鸣求友之心,亦人人所共有。”
求生害义为保全性命而伤害道义。《晋书·孝愍帝纪》:“故其民有见危以授命,而不求生以害义,又况可奋臂大呼,聚之以干纪作乱乎。”
旁求博考多方搜求,广泛考证。鲁迅《“皇汉医学”》:“引用书目多至一百余种,旁求博考,洵大观也。”
唯利是求见“唯利是视”。南朝·梁·沈约《奏弹王源》:“源频叨诸府戎禁,豫班通彻,而托姻结,唯利是求,玷辱流辈,莫斯为甚。”
将本求财见“将本求利”。元·武汉臣《老生儿》第一折:“将本求财,在家出外,诸般儿快。”
同气相求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。《周易 干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