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有关炭的成语
有关炭的成语
有关炭的成语共收录22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涂炭生民 | 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明·沈采《千金记·登拜》:“狂秦暴虐,涂炭生民。” |
生灵涂炭 | 生灵:生民;百姓;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 |
踞炉炭上 | 踞:蹲、坐。蹲在炉子的炭火之上。形容处境险恶,不堪忍受。 | 《晋书·宣帝纪》:“军还,权遣使乞降,上表称臣,陈说天命。魏武帝曰:‘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!’” |
冰炭不同炉 | 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。 | 元 关汉卿《鲁斋郎》第三折:“休把我衣服扯住,情知咱冰炭不同炉。” |
雪中送炭 |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。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。 | 宋 范成大《大雪送炭与芥隐》诗:“不是雪中须送炭,聊装风景要诗来。” |
冰炭不同器 | 冰和炭火不能放在同一个器具里。比喻性质不同的事物彼此排斥,不能相容。 | 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显学》:“夫冰炭不同器而久,寒暑不兼时而至,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。” |
漆身吞炭 | 漆身:身上涂漆为癞;吞炭:喉咙吞炭使哑。指故意变形改音,使人不能认出自己。 | 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豫让又漆身为厉,灭须去眉,自刑以变其容。……又吞炭为哑,变其音。”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漆身为厉(癞),吞炭为哑,使形状不可知。” |
民生涂炭 | 涂:泥沼;炭:炭火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 |
黎庶涂炭 | 形容人们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。 | 《晋书 刘元海载记》:“黎庶涂炭,靡所控告。” |
生人涂炭 | 涂炭:烂泥和炭火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北周·庾信《伤心赋》:“在昔金陵,天下丧乱,王室版荡,生人涂炭。” |
冰炭不言,冷热自明 |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,必然表现在行动上。 | 《晋书·王沈传》:“尧、舜、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,以其款诚之心者也,冰炭不言,而冷热之质自明者,以其有实也。” |
万民涂炭 | 涂:泥淖;炭:炭火。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。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 |
冰炭不投 | 投:投合。比喻彼此合不来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5回:“今日见面,原想得一知己,岂知谈了半天,竟有些冰炭不投。” |
坐于涂炭 | 涂炭:比喻污浊的地方。坐在泥涂、炭灰上。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,自身也被玷污。 | 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立于恶人之朝,与恶人言,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。” |
苍生涂炭 | 涂:泥淖。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、掉进火坑那样痛苦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93回:“狼心狗行之辈,滚滚当道。奴颜婢膝之徒,纷纷秉政。以致社稷丘墟,苍生涂炭。” |
涂炭生灵 | 涂:泥沼;炭:炭火;生灵:百姓。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。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《尚书 仲虺之诰》:“有夏昏德,民坠涂炭。”《晋书 苻丕载记》:“先帝晏驾贼庭,京师鞠为戎穴,神州萧条,生灵涂炭。” |
生民涂炭 |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六十一回:“今国君无道,天愁民怨,四海分崩,生民涂炭,刀兵不歇,天下无不思叛,正天之欲绝殷商也。” |
握炭流汤 | 握炽炭,蹈沸汤。喻不畏危难,敢于用命。 | 《文选·陆倕<石阙铭>》:“流汤之党,握炭之徒,守似藩篱,战国枯朽。” |
枘凿冰炭 | 比喻事物尖锐对立,互不兼容。参见“枘凿方圆”。 | 清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 南史合宋齐梁陈书十二 顾欢论道佛二家》:“愚谓欢所引道经颇确,老子子即佛,本是一人,故无二法……惟与吾儒,则如枘凿冰炭之不相合耳。” |
吞炭漆身 | 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后以为忍辱含垢,矢志复仇的典实。 | 战国时,豫让受知于智伯。后,韩、赵、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。豫让为报知遇之恩,矢志复仇。于是漆身为厉,吞炭为哑,改变声音形貌,伺机刺杀赵襄子,事败而死。事见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、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。 |
雪里送炭 | 见“雪中送炭”。 | 唐·德行禅师《四字经·甲乙》:“雪里送炭。” |
践冰履炭 | 践:踩;履:踏。踩冰踏炭。形容寒热同感,休戚与共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,高下共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