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


拼音kē jǔ
注音ㄎㄜ ㄐㄨˇ

繁体科舉
词性动词

科举

词语解释

科举[ kē jǔ ]

⒈  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。

imperial examination;

引证解释

⒈  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。

晋 杜预 《上黜陟课法略》:“今科举优劣,莫若委任达官,各考所统……其六岁处优举者,超用之,六岁处劣举者,奏免之。”

⒉  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。亦指这种考试。

《宋史·选举志二》:“自 神宗 朝 程顥、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,四方师之,中兴盛于东南,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。”
《古今小说·木绵庵郑虎臣报冤》:“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,知是秀才辈所为,乘 理宗皇帝 晏驾,奏停是年科举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又过了三四日,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。”
叶圣陶 《倪焕之》二:“那时还行着科举,出身寒素,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,城里就有好几个。”

国语辞典

科举[ kē jǔ ]

⒈  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。隋废九品中正制,改置进士等科;唐科目增至五十余,故称为「科举」。后宋用帖括,明清用八股试士,亦沿用科举之称。至清光绪三十一年(西元1905)​始明令废止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科举"的意思解释、科举是什么意思由博闻圈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造句


1.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、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,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,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。

2.刘宏沉吟道,对于目前仍以察举选官为主的帝国来说,还不到推行科举的时候,这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就是帝国今后的栋梁,不能任由他们飞鹰走马地在家荒废掉。

3.唐人在入仕前、为官中、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,是他们读书科举、自娱游乐、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。

4.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,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,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。

5.在科举时代,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。

6.学而优则仕”,在科举时代,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,才能求得一宫半职。

7.作文教学也是老一套,教学生写些与他们生活不相干的东西,就象是考科举写八股一样,装腔作势,空洞无物。

8.张之洞筹办的广雅书院破除了旧科举制度,设务实课程,“砥砺名节,关心时务,吸收新知,并使他们能出仕则为国家栋梁,为民则成为社会中坚”。

9.从设计原则上看,科举制遵循着平等竞争的精神,打破了门第出身对人的限制,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调动起整个社会的精神资源。应该说,作为社会政治领域的一项重大发明,和世人皆知的四大发明相比,它毫不逊色。张宏杰

10.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、地方都叫“报帖”,也称“捷报”,俗称“喜报”。